漳州市立足华南区域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以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地力提升1112工程”(推广种植绿肥100万亩、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00万亩、实施稻田秸秆还田1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0万亩次)为重点,健全完善增施有机肥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当地畜禽粪肥资源,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果茶园覆草等示范项目和技术集成,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好土地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做法
(一)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做好“加法”提质减肥。组织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分区域、分作物建立示范区,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年推广应用有机肥 156万亩、稻田秸秆还田30万亩、豆科等绿肥20万亩、土壤调理剂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5万亩,带动全市化肥年均使用量减少5%以上。目前,全市建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85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2.45%。
(二)大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做好“减法”替代减肥。从2013年开始,漳州市每年整合专项资金1.6亿元扶持有机肥示范推广。依托各地特色产业,每县建立村级百亩、乡镇千亩、县级万亩的“百千万”有机肥示范推广工程,带动商品有机肥使用面积60万亩。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项目,南靖、漳浦等5个县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落实项目资金2.5亿元,重点培育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三方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根本上打通有机肥及沼肥利用最后一公里,减少化肥使用量。全市70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产有机肥50万吨。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居全国前列。实施平和县商品有机肥补贴示范项目,每年整合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撑农民增施有机肥,年推广商品有机肥面积超过30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9%。
(三)大力推广综合集成技术,做好“乘法”增效减肥。因地制宜推进科学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果茶绿草覆盖等集成技术,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点1000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亩减少化肥施用量5.5公斤。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60个,总面积6万亩。实施精准施肥“1111工程”,在10个县(市、区)每年扶持积极性高、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年实施精准施肥100万亩次,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平和县作为全国首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实施“百千万”有机肥示范工程,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蜜柚+沼液+畜牧产业”“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自然生草+绿肥”等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0万亩,示范核心产区和绿色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
二、主要经验
(一)政策支撑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将化肥使用减量化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委一号文件等实施方案、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进行谋划,列入对县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列入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进行推动,化肥减量化行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
(二)项目带动是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和国家及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用足用活政策,策划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及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等一批项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化肥减量化攻坚,年投入社会资本超过20亿元,促进化肥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深入实施。
(三)健全机制是保障。制定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安排,至2020年化肥使用量要下降10%以上。建立完善化肥减量化工作会商、项目竞赛、督查通报、绩效考核和舆论宣传等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保障工作落实。市、县农业部门成立专项班子,加强督促检查引导,深入开展培训交流,优化服务,强化示范推广,推进工作落实到位。
三、工作成效
(一)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有机肥使用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等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肥用量年减少10%以上,辐射带动全市化肥减量化。2017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比2016年减少6.71%,三年来年均化肥施用减少5.1%,全市年节本增效10.5亿元。
(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改变了广大农民施肥方式,更加注重精准施肥,推动畜禽粪污、沼渣沼液、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从根本上减少化肥过量使用,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作物品质, 实现果、蔬、菜、茶等产业绿色发展。
(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策、技术、机制”多管齐下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全市每年示范推广有机肥156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2万吨,亩均提高农业种植效益20%以上。